7月22日晚,東莞市第四屆群眾戲劇曲藝花會(以下簡稱:戲劇曲藝花會)頒獎晚會在市文化館舉行,8個聚焦東莞“四張城市文化名片”“七大文化”“百千萬工程”等中心工作的獲獎節目在晚會上進行了精彩展示,讓大家感受到東莞是一個讓藝術夢想開花結果的城市。
本屆戲劇曲藝花會,共有來自全市各鎮街(園區)的62件參賽作品參與角逐,其中戲劇類29件、曲藝類33件,為歷屆戲劇曲藝花會參賽作品數量最多的一屆。經專業評委認真評審,《不在服務區》等8件獲得戲劇類金獎的作品,《工匠之光》等9件獲得曲藝類金獎的作品。
晚會上,獲獎作品接受了頒獎,部分作品進行了展示?,F代小粵劇《東莞革命火種》以東莞革命歷史為背景,講述革命先烈們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英勇奮斗的故事;小品《不在服務區》以“助力百千萬 黨員進一線”為主線,契合助農與廉政兩大主題,引發廣泛共鳴與深刻思考;群口相聲《中華第一燈》以輕松幽默的方式,展現國家級非遺項目“東莞千角燈”的博大精深;木魚歌《白衣筑夢》根據真實故事改編,動情展現東莞這座國際制造名城的獨特溫度以及“雙萬”城市的人文擔當;粵曲《工匠之光》以優美的唱腔和精致的表演,贊美那些默默奉獻、精益求精的工匠們……一個個“上接天線,下接地氣”的節目,生動反映“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,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,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”。
據了解,本屆戲劇曲藝花會參賽作品聚焦生活、書寫時代,題材豐富,有弘揚民族氣節、英雄氣概,表現家國情懷、使命擔當的勵志故事;有反映新時代青年情系家鄉、扎根農村,致力鄉村振興的故事;有歌頌基層干部踏實為民、無私奉獻的公仆精神的作品;有表現鄰里之間團結友愛、和諧一家親的故事;有諷刺溜須拍馬、歪風邪氣的作品;有反映防詐反詐的喜劇作品;有呼喚“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”的志愿者精神的作品;有展現濃郁嶺南風情、地域特色和富有強烈時代氣息的作品;還有巧妙結合非遺等傳統文化元素,結合當地產業特色,賦能企業文化宣傳的作品……這些作品貼近時代、貼近生活、貼近群眾,藝術特色鮮明。形式上涵蓋了小品、小粵劇、咸水歌小戲、小音樂劇、粵曲、相聲、快板、情景故事等,形式多樣、類型多元。
延伸閱讀:
東莞人才隊伍跟這座城市一樣趨于年輕化
東莞市群眾戲劇曲藝花會是東莞導向性、制度化的品牌賽事,每三年一屆,是東莞戲劇曲藝愛好者的一場大檢閱、大練兵,優勝者將有機會代表東莞參與省級賽事。為進一步培養人才、深挖作品,早在2023年,東莞市文化館就舉辦了東莞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原創文藝作品(戲劇、曲藝)征集推廣活動,選出一批優秀作品參加本屆花會,并先后舉辦了多期創作高研班,曲藝名家孫晨、戲劇評論家武丹丹等名師都曾受邀到東莞指導創作。
在為期5天的決賽期間,來自全國各地的名師專家,如武漢大學藝術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鄭傳寅,國家一級演員、黑龍江省戲劇家協會理事晁雪蓮等專家均應邀參與評審和點評會,和所有參演人員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討,為提升作品水平出主意、想點子。
本屆花會充分體現了東莞戲曲創作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,受到了專家們的高度點贊。晁雪蓮表示,參賽作品題材豐富、形式多樣,作為一個地市級文化館,能夠組織三場豐富多彩的戲劇專場,而且很多作品現場效果特別好,有的作品耐人尋味有深度,非常難得。國家一級演員、相聲表演藝術家、快板書表演藝術家李立山則說,參賽作品時代性強,謳歌了祖國,謳歌了英雄,表達了初心,多部作品脫穎而出,東莞人才隊伍跟這座城市一樣趨于年輕化,讓人眼前一亮。
- 相關新聞